八十年时光如梭
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
那场波澜壮阔的抗战
却在历史的深处熠熠生辉
从未被时光的尘埃掩盖
它的容颜 永远鲜明如初
那是中华民族无数英烈
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
不屈脊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特别策划《行走博物馆·胜利1945》,我们走进深圳和香港的纪念馆与战斗旧址,探寻东江纵队的传奇。
深入敌后,他们是一把“尖刀”,守护华南山河。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我们从东江纵队的故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香港大营救:挽救了新中国“文脉”
1941年12月8日,也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同一天,日军对香港发动进攻。很快,香港沦陷。当时,日军封锁海陆交通,挨门逐户大肆搜捕在港文化名人,还张贴布告限令他们前去报到,否则“格杀勿论”。茅盾就差点遭日军抓捕。
对于日军侵占香港的作战行动,中国共产党人早有预判,提前派游击队进入香港。危急时刻,周恩来亲自部署营救行动,指示游击队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这些文化名人转移到内地安全区。
游击队员与日军斗智斗勇,设法寻找分散各处的文化人士,将它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制定周密的营救计划,通过水陆两条秘密交通线,分批、分阶段将他们护送离港。
1942年1月10日凌晨,茅盾、邹韬奋等人在游击队员的护卫下,装扮成难民,随难民潮流撤离九龙。他们从九龙出发,由荃湾翻过大帽山至元朗,然后经落马洲最后到达白石龙。途中,游击队“洪门大哥”向土匪借道,巧妙绕开了日军的检查站,成功护送文化名人从大帽山通过的经历,更是彰显传奇色彩。
除了陆路,还有一批人从海上撤离,包括年迈体弱的何香凝、柳亚子。在100多天的时间里,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夏衍、梁漱溟等在内的共800多名文化名人及其家属在游击队战士的护送下,顺利逃离日军魔掌。整个营救行动无一伤亡,无一被捕,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挽救了新中国“文脉”。
烽火救盟友:营救美国“飞虎”克尔
抗战期间,东江纵队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成立国际工作小组,加强与盟军的合作,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中,在香港营救国际友人和盟军人员的行动,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扬和认可。
1941年,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也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飞虎队”。1944年2月11日,“飞虎队”向被日军占领的香港启德机场发动突袭。在空战中,美国飞行员克尔中尉的飞机被击中起火,他被迫跳伞,落到了观音山。幸运的是,他被东江纵队的小交通员发现,并被带到了一个隐蔽的山洞。
游击队员和附近的村民为克尔包扎伤口,给他送食物、送被子、送衣服,并将他转移到多个山洞和废弃砖窑中,以躲避日军搜捕。
而对日本人来说,克尔在眼皮底下跑了,让他们非常不甘心,于是派出1000多人在观音山一带展开地毯式搜捕。眼看形势越来越严峻,游击队员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将克尔安全送出去。
这时,游击队员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炸掉日军控制的启德机场。带队的人叫刘锦进,由于身体结实,皮肤较黑,被大家称为“刘黑仔”,一直是日军的“眼中钉”。
随着爆炸声响起,日军阵脚大乱,立即将所有兵力都调到机场。游击队员趁机用船将克尔从香港送到了位于深圳大鹏土洋村的东江纵队司令部。
据统计,抗战期间,东江纵队共营救出包括克尔在内的8名美国飞行员,还先后救出20名英国人、54名印度人、3名丹麦人、2名挪威人、1名俄国人和1名菲律宾人。克尔中尉在后来的感谢信中写道:“中国抗战已经赢得全世界的景仰,而我们美国人亦以能与你们如兄弟般一同作战而自傲。”
谍战立奇功:给日军沉重打击
东江纵队还在情报战线上立下赫赫战功。1940年3月,东江纵队的前身在东移时因缺乏及时的上级指示而受挫。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们开始研究从香港采购电台的零构件,用以组装电台。1942年1月,电台终于能够向延安发报,孤悬敌后的东江纵队从此通过电台和党中央始终保持联系,并与盟军分享有关日军的绝密情报。
在香港日占区的各个角落几乎都有游击队的情报人员。1943年秋,盟军制定了一个空中打击日军驻港重要补给和军事基地的计划。东江纵队迅速拍摄了日军占领的启德机场、铜锣湾军火库、鲤鱼门军营、维多利亚港军舰等目标信息,并通过司令部发送给盟军。一个月后,这些高价值目标遭到盟军飞机轰炸,日军在香港的军力遭到沉重打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盟军为了搜集日占香港启德机场的情报,多次派出专业人员,耗时3个多月却一无所获。最终,他们向东江纵队求援。仅仅三天后,一份详尽的机场资料就交到了盟军手里,让他们惊诧不已,称赞“真是了不起”。原来,日军在机场虽然戒备森严,但对附近的小孩却难以管束,这些小孩经常出入机场玩耍。于是,游击队员就派出小交通员混入其中,成功带回侦察情报。这些小交通员就是屡立战功的“小鬼”。
在采访过程中,我深刻了解到,东江纵队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传奇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作者丨魏宇波
排版丨季靳玮
编辑丨陈淼松
审校丨黄海宁
监制丨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