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晋能控股集团长治公司】看三元煤业如何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破茧而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1:36:00    

3月13日凌晨12时,山西长治。

太行山巅星光点点,三元煤业副井口,综采队队长王建华轻点防爆手机,采煤工作面实时动态跃然屏幕;地下300米的巷道里,采煤设备发出轰鸣——这座开采近30年的老矿,坚持“智能”“绿色”双翼齐振,奋力书写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春天答卷”。

破土:岩层之下的“数字萌芽”

“AI把故障消灭在萌芽期。”清晨8时,机电队副队长张成紧盯电脑屏幕上的诊断图谱,矿井设备健康诊断系统正发出预警:中央水泵房3号泵振动异常。通过与专家5G远程会诊,锁定故障源为轴承润滑失效,从预警到修复,全程仅用几十分钟。“如果凭借人工,检查修复需要更多时间,可能导致停机事故。”张成说。

在中央变电所,轨道式巡检机器人正在扫描开关柜。这个被称为“钢铁矿工”的智能装备搭载高精度传感器,年均执行4380次巡检任务。实时数据同步传输至地面应急指挥中心,机电副矿长王超紧盯监控大屏,关注各项参数变化。通过万兆工业环网,采煤、通风、运输等12个生产子系统被编织成矿井“数字神经”,实时画面、设备运行及预警信息在云端智能融合。“过去下井排查隐患靠经验,如今云端把脉就能解决问题。”王超说。

这场始于2022年的智能化革命,恰与山西省“十四五”能源革命规划同频共振。三元煤业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完成评定验收,2023年11月,被山西省能源局评定为中级智能化矿井。

“智能化的本质是将人从危险中解放出来,走向高附加值岗位。”王超指着智能矿山三维地图上代表矿工定位的黄色光点,说道,“地下情况复杂多变,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这些光点会越来越少,那时每个光点代表的都是既懂数据、又会操作机器的复合型工匠。”

晨光洒在应急指挥中心大屏,井下数据沿5G网络疾驰而上,毫秒间,参数翻涌、隐患预判——这座矿井的“数字大脑”正以精准之力,在地心深处奏响智能化矿井的激昂乐章。

萌发:黑色资源的“绿色突围”

午后,站在矿区已成景点的矸山上俯瞰,新生的嫩芽随风摇曳,健步道上职工的笑声惊起鸟群。在这片生态园林地下300米深处,一场关乎城市与矿山命运的“绿色手术”正在进行。

“矿井紧邻长治主城区,‘三下’压煤量占总储量50%以上,就像抱着金饭碗饿肚子。”总工程师陈全秋指着3号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上的红色区块说道。这些都是被城市建筑、铁路、水体压覆的“沉睡资源”。

如何唤醒它们?在充填开采集控中心,一条绿色动脉在屏幕上跃动:膏体充填管道将矸石、粉煤灰制成“混凝土”支撑采空区,地面沉降控制在10毫米内。井下工作面,智能泵站正以每小时120立方米的速度注入膏体,置换乌金。这项绿色开采技术,2024年消化矸石10.1万吨,释放压覆资源16万吨。据环保部门评价,该技术可有效处理固废、解决地面沉降等问题,还能保护地下水源,值得推广应用。

地面厂区,70余种植物构建起立体生态屏障:五角枫拦截扬尘,白皮松涵养水源,人工草甸吸收重金属,百余种鸟儿林间飞舞。在三元煤业,绿化不是简单种树,而是重组生态链。目前,矿区小气候优良,环境宜人,获得“中国最美矿山”称号。

“现在解出了‘1+1>2’的方程。”陈全秋展示两本账:技术账——预计释放压覆资源2000万吨,延长矿井寿命8年;生态账——600亩园林具有强大固碳功能,1450米环形步道成为职工“生态会客厅”。

生长:巷道深处的“人间烟火”

“现在下井就像进了‘透明矿山’。”下午3时,机电设备中心资料员谢冰欣轻点鼠标,数字孪生系统大屏上立即显现井下实时画面。身为矿工世家的第三代,谢冰欣从小听着祖父讲述上世纪60年代用算尺精心规划巷道的故事,看着父亲沾满油污、专注检修机械设备的背影长大。 如今,5G网络全方位覆盖矿井,她在工作台前,便能洞察井下动态,尽显科技力量。

矿工携带的精准定位卡精度达0.5米,防爆手机让地面随时可见井下动态;百余个操纵杆被遥控器取代,人员安全性大幅提升;依托智能调度系统,无轨胶轮车像“地下滴滴”般精准接单,只用十几分钟就能将矿工送至工作面……

地下的春天绿意翻涌,温暖也随之而来。

“现在下井带的不是干粮袋,是生活舱。”49岁的老矿工王建华摘下智能矿帽,露出额头上被岁月刻出的煤痕。他的身后是WCJS3Y型防爆送餐车,保温舱里65℃的羊汤热气撞上巷道岩壁,凝成细密的水珠滚落——这抹带着饭香的湿意,与王建华记忆中的“榨菜配冷馍”形成鲜明对比。“过去为了减轻负重,带两个馍下井,到了工作面都压成了渣,现在送餐车能追着采煤机组跑。”

地面上的春天更加生机盎然。“以前我爸下井就像‘失联’,全家提心吊胆,现在矿工家属随时能联系到自己的亲人,再也不用担心他们工作辛苦吃不上热乎饭了。”谢冰欣注视着综采队墙上的矿工“全家福”说道。

5G让井下有了温度,矿工工作更舒心、劳动更体面,尊严感满满。智能化的春潮中,巷道深处升腾的不仅是羊汤的热气,更是一个群体穿越地心、向阳而生的幸福感和生命力。

绽放:能源变革的“创新之花”

傍晚,工会办科员关婷婷仍在“王新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忙碌,她要把最新的专利证书挂在墙上。

墙上的14张专利证书,记录着矿工们的“头脑风暴”:井下折叠式安全门、全自动洗车系统、井下移动厕所……“这些小发明解决的都是要命的大事。”她抚摸着最新获得的“一种顶板切顶卸压预裂缝成型装置”专利证书——这项由6名矿工研发的技术,可防止导管内部液体回流,大大提高压裂采矿安全性。

在隔壁的VR培训室,新入职的矿工李斡旋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虚拟工作面。瓦斯爆炸、顶板事故、火灾事故等六类煤矿实训和五类事故逃生系统滚动体验。“过去培训靠师傅口述,现在用科技‘预演’生死。”讲解员曹越说。

4326综采工作面,一项由矿工自主研发的“巨型炭块破碎术”正在改写传统工艺。面对割煤时产生的巨大炭块——这些曾堵塞运输通道、需人工抡锤数十分钟方能破解的“拦路虎”,被综采队创新利用井下吊车升降臂搭载的高频风锤快速破碎。如今操作人员只需遥控定位,就可让智能化开采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在三元煤业,这样的“上新”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培训中心的电子屏上滚动着新的课程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图表解读——这些曾经陌生的词汇,如今正在成为矿工们的“新伙伴”。

凌晨,太行山巅星辰漫天,地下300米的轰鸣声再次穿透岩层。矿工帽灯与智能设备的光点在巷道里交织成星河,古老煤海与现代科技的光影在时光断层中重叠。春天的答卷,正在亿万年前的煤层中悄然书写。

(来源:晋能控股集团长治公司)

(责编:张文卫)

相关文章

  •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十场平行会议举行

    2025-05-16 17:17:00
  • 299元!小米这新机,有点太狠了

    2025-05-10 19:22:00
  • 7×24小时在线 揭秘数字世界“急诊科医生”的日常

    2025-05-05 09:43:00
  • e签宝智能合同Agent重磅亮相西安AI展,开启“AI+电子合同”全球化新篇章|AI展快讯

    2025-05-01 16:56:00
  • 北大官宣:成立新学院

    2025-04-28 1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