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前身是1982年创办的“重庆市江津县先锋农业中学校”,长期开办涉农专业,1999年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落户学校。2017年11月,学校联合农业头部企业、职业院校、乡镇村社等成立农村中职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职业培训模式改革项目组,形成《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职业培训模式改革方案》,深化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推动服务区域乡村产业振兴培训工程,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近6年来,学校累计培育了300余名涉农专业学生和6万余名农民学员;促进江津区成为“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学校成为重庆市高水平中职学校、“双优计划”A类学校。
机制牵引 利益联结搭建“大平台”
“四共协同”融汇资源链。学校整合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122个成员单位资源,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搭建“资源共用、课程共建、人才共育、效益共享”平台,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
“2+1+N”建强师资库。学校遴选职业院校名师、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等143人组建导师库。按照1个产业类型匹配1名首席顾问、1名产业导师组织教学资源,设置1名综合导师进行产业链跟踪指导,安排N名专业导师实施培训。
多元联动布局培训网。学校联合京东乾石科技公司共建数字乡村产业学院,与津地禾农业、全方农业等8家涉农企业共建综合性产业培训基地,与乡镇共建32个农技培训基地、69个科普示范基地,培训网络全面覆盖区、镇、村。
产教融合 延链增效构筑“微网格”
培训内容瞄准产业靶。学校结合当地土壤特点和产业优势,优化集成布局培训“网格”,对接富硒8大产业开发“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项目;制定《九叶青花椒标准化生产》等26门课程标准,编写富硒水稻种植等乡土教材57本,开发课程资源,精准对接培训需求。
吹哨报到对接需求点。学校依托乡镇农技站建立29个“兴农驿站”,成立16个农业“110”科教服务队;实行“网格吹哨、培训报到”分层分类培训,通过“点单式”服务送教下乡,开展“教练制”“岗位轮换制”等在地化培训,提升培训质效。
数智集成开发信息端。学校采用“1+8+N”模式开发“江南农培”App,集成区域8大富硒产业大数据模型,“全链化”构建N个学习微项目,通过智能化采集、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监控优化种养管理,提升生产效益,规避自然灾害风险,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参考,拓展学习时空。
聚智赋能 联农带农服务“全周期”
就业跟踪服务全程化。学校完善“培训+认证+转化”闭环,引入国家职业技能认证标准,提供富硒种养技术跟踪服务,推荐学员就近转移就业;联合江津区乡村发展服务中心搭建“线上+线下”就业信息平台,举办乡村人才专场招聘会12场,开展“回炉”培训226期。
创业孵化帮扶一体化。学校联合西部食谷建设创业孵化园,构建“创业培训、项目孵化、政策扶持”服务体系,引入土特产生产经营、乡村网红、“乡村CEO”等“新农人”孵化项目,提供租金、贷款贴息补助等优惠政策“一对一”帮扶,成功孵化小微企业36家。
学历提升路径定制化。学校联合地方政府、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拓宽中高职贯通培养路径,定向实施“定制村官”培育工程,对涉农专业中职学生全免费培养,对完成学历提升的学员(生)给予返乡创业专项补贴,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体系。
创新培训硕果累累
学校普及推广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模式,培育种养殖大户358个、家庭农场119个、乡土“新农人”239名,36000多受训农民返乡从事种养殖业创收,9400余名学员就近转移就业增收,扶贫培训助推区内2412户7206人脱贫。催生了“江津茶叶”“江津花椒”等名特优新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和石门镇李家村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助推全区形成粮油、花椒、水果等8大类富硒产业,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多年稳居全市第一。辅导农村学生参加市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230项(一等奖85项),协同开发国家专利28项、涉农专业课程16门。学校“服务三农大培训”教学改革经验面向全市推广,江南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市唯一涉农的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朱云富 黄昌伟 付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