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晚报】
□融媒体记者 陈灵 通讯员 王桂敏 文/图
南安市助学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定期走访受助学子家庭
近日,南安市助学志愿者协会的22名志愿者走访了康美镇、梅山镇20户24个学子的家,送去本季度23400元助学金及700元伴手礼。这样的走访已成为协会坚持10年的日常。2015年至今,协会以跬步丈量需求,用爱心浇灌梦想,构建起覆盖南安市的助学网络,共有600多名学子接受一对一持续帮扶。这些爱心帮扶,不仅减轻了学子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通过持续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明确方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筑梦:
经济资助托起求学希望
今年5月,在南安市霞美镇霞美村的一间民房里,小玲双手紧握着助学金,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花。1个月前,她的父亲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伴有严重病症,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协会得知消息后,迅速启动紧急帮扶机制,通过走访了解到其大女儿就读于职专一年级,小女儿尚在幼儿园阶段。
“按照协会既定助学标准,幼儿园阶段不在帮扶范围内。但考虑到其家庭的特殊情况,协会经研究决定特事特办——小女儿参照小学阶段标准,按每季度600元予以资助;大女儿按中职阶段标准,每季度资助1200元。这份助学关怀将一直延续到姐妹俩大学毕业。”南安市助学志愿者协会会长欧阳开明表示。
这样的暖心帮扶并非个例,背后是一套成熟运转的公益体系在支撑。协会构建起“专职人员+会员+志愿者”协同运作的公益体系,共有工作人员68人,汇聚实名爱心人士1600多人、一对一助学爱心人士260多人、会员300多人。一对一助学爱心人士给予长期陪伴与资助;会员志愿者活跃于走访调研、活动执行一线,提供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与民政、妇联、教育、慈善总会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整合政策资源;联动企业、高校、公益组织,拓展助学渠道与育人资源。通过初访与定期回访,建立受助学生动态档案,实施小学至大学的阶梯式资助。
润心:
精神陪伴点亮成长之路
“你们每三个月来家里送助学金时都会细心地教导我,指引我学习的方向,让我感觉非常温暖。”6月28日,协会收到东田镇汤井村受助学子小王的感谢信。记者了解到,除了解决困难家庭子女的经济压力,协会还通过知识赋能、精神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成长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反哺家乡建设。
“协会深刻认识到精神滋养对乡村人才成长的重要性,构建‘书香浸润+情感陪伴’育人体系。”欧阳开明介绍,协会设有爱心图书室,每一次走访,志愿者都为孩子们送去适龄读物。同时,会员志愿者化身“成长导师”,在每一次走访中,不仅解决学生学业难题,更关注其心理健康与职业规划。
家是受助学子最温暖的港湾,因此,协会也一直关注着受助学子的家庭。美林金枝村小妮姐弟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姐弟俩成为协会扶助对象。去年,由于太过辛劳,他们的妈妈不幸查出肺癌中期。“不能让孩子们没有妈妈!”协会第一时间得知详情后,在上级的指导下采取“妇联+社会组织+女企”的方式,开展个性化帮扶并建立一对一支持,向这个家伸出援手。
反哺:
善意循环助力乡村振兴
“你们的资助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也让我深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这份恩情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今年5月,正在读大学的小黄发来感谢信。他说,自己的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列,希望将来能在食品加工等行业从事质量检测工作,用所学知识为公众食品安全贡献力量。已就职于医院的小高,去年毕业时也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你们7年半对我学业的支持,让我可以专注于学业,没有后顾之忧……”她将在医疗战线上发光发热。
从经济资助到精神关怀,从学业帮扶到人生引领,协会用爱与责任编织了一张温暖的成长之网。截至目前,协会已资助644人,其中310人毕业终止资助,334人仍在接受资助,累计发放助学金及慰问品近千万元。部分毕业学生返乡投身教育、医疗等行业,实现“教育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10年来,我们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受助者成为助人者。希望这份爱的循环,如春风化雨,为更多追梦人浇灌希望的种子。”欧阳开明说。 (文中学子名称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 黄艺芬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