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王静雅 青岛报道
4月22日,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风起诗画·地球共鸣」生态艺术共创活动在青岛海滨雕塑园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工作室联合举办,聚焦“公共空间共创”与“生态可持续”等议题,集结设计师、高校青年创作者与专家学者等,通过沉浸式艺术共创,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表达,吸引逾百名市民驻足参与。
全民共创 艺术赋能
作为“2025青岛高品质公共空间共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正式启动前,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面向社会征集以“海洋生态”“自然共生”为主题的诗歌与绘画作品。两周内收到近300件投稿,最终精选200幅作品制成艺术风旗,在雕塑园集中展示,成为此次活动中最具感染力的视觉表达。
沉浸体验 灵感对话
活动当天,投稿者在专业讲解中,开启“行走的灵感课堂”。《海风》《溪山闻声》等雕塑作品在海浪声中、在松涛掩映中与来访者对话,成为解读“艺术融入自然”的鲜活范例。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马晓雯在现场表示:“这些作品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装饰,更是激发公众思考生态议题的媒介。”
风旗共筑 大地艺术
“风旗共筑”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参与者沿雕塑园岸线合作组装百余支风旗,旗帜随风舞动形成绵延300余米的大地艺术景观,“入选的每面旗帜都代表着人类对地球海洋保护意识的增强,动态轨迹则隐喻城市与自然的能量流动。”本次活动艺术策划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李震阐释了设计寓意。
思想碰撞 共话未来
随后举行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共创沙龙”在雕塑馆展开。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主要领导、来自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区规划师等,与参与者围坐交流,从如何理解“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社区更新如何更“可持续”等方面,探讨未来公共空间发展的可能性,现场气氛自由热烈。
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主任王建红表示,本次活动是我们高品质空间共创计划的序曲,后续我们还将在乡村和社区继续发起相关活动,以多元艺术语言激发城市空间活力,也希望市民朋友们持续关注与参与,让共建共享理念扎根基层,让美好从每一寸土地生长延续。
此次行动通过“艺术体验+生态实践+思想碰撞”三维联动,不仅是一场向地球致敬的节日活动,更是一次公众参与公共空间设计营造的新尝试。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将继续联动社会各界,推进“高品质公共空间共创计划”,立足生态文明理念、以更多元的艺术设计语言激发城市空间活力.